冬季是大棚草莓开花结果的核心阶段,低温、光照不足、高湿等环境因素易影响草莓生长发育,进而导致产量下降、品质受损。掌握科学的冬季管理技术,是保障草莓稳健生长、实现高产优产的关键。以下从7个核心维度,为种植户提供详细管理方案。
冬季大棚草莓对温度敏感,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授粉质量与果实膨大,需分时段精准调控。
白天应将棚内温度控制在15℃-25℃,此温度区间能有效避免草莓诱发休眠,保障光合作用高效进行,为果实积累养分;夜间温度需维持在5℃以上,若低于5℃,会导致草莓花粉活性降低,影响授粉成功率,进而出现落花落果现象。当棚内温度超出适宜范围时,可通过揭盖保温被、开启通风口等方式调节,确保温度稳定。
棚内湿度与草莓病害发生概率密切相关,尤其在开花期,需严格控制湿度。草莓开花时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40%,湿度过高易诱发灰霉病、白粉病等病害。
种植户可通过三项措施调控湿度:一是选用无滴棚膜,减少棚膜结露,避免水滴直接滴落至草莓植株与果实上;二是覆盖黑色地膜,抑制土壤水分蒸发,同时减少杂草生长;三是合理通风降湿,在白天温度较高时开启通风口,促进棚内空气流通,降低湿度。
冬季光照时间短、强度弱,易导致草莓光合作用不足,影响植株生长与果实品质。
种植户需做好两项光照提升工作:一方面,定期清扫棚膜表面的灰尘、积雪及杂物,避免棚膜透光率下降,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照;另一方面,当自然光照不足时,可采用植物补光灯进行人工补光,保证草莓每天的光照时长达到12-15小时,促进植株养分积累,提升果实甜度与产量。
科学的植株管理能帮助草莓合理分配养分,集中供给果实生长,减少养分浪费。
首先,及时清除植株上的老叶、残叶、病叶,每棵草莓植株保留8-10片健康叶片即可,既能改善棚内通风透光条件,又能避免病害传播;
其次,及时摘除抽发的无效匍匐茎,减少养分消耗,确保养分优先供给开花结果;最后,在草莓开花期,可适当疏花疏果,摘除畸形花、弱势果,提高坐果率与果实品质。
草莓耐寒性较弱,当温度低于-7℃时易发生冻害,冬季需做好全方位保暖防寒措施。
一是增加大棚覆盖层,在棚膜外加盖保温被、草苫等保温材料,增强大棚保温性能;
二是在大棚四周搭建防风障,减少冷风侵入,降低棚内温度波动;
三是在极端低温天气来临前,可通过棚内点燃增温块(需注意通风,避免有害气体积累)或开启电热风机等方式临时增温,保障草莓安全越冬。
冬季草莓生长需充足的养分与水分支撑,需根据生长阶段合理进行肥水管理。从草莓定植到10月底,可追肥1-2次,以聚谷氨酸高氮肥为主,搭配磷钾肥,促进植株根系与茎叶生长;进入果实生长盛期后,结合浇水追施1-2次含腐殖酸类肥料,如红桶护地龙,提升植株抗逆性,满足果实膨大对养分的需求。
浇水时需注意,避免大水漫灌,采用滴灌方式最佳,既能保持土壤湿润,又能防止棚内湿度升高;浇水时间选择在白天温度较高时进行,避免夜间浇水导致地温下降,影响根系吸收。
冬季大棚密闭环境易滋生病虫害,草莓常见病害有灰霉病、白粉病,需坚持“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”的原则。
一是做好农业防治,通过合理通风、清除病残体等措施,减少病虫害滋生环境;
二是进行物理防治,利用黄板诱杀蚜虫、粉虱等害虫;
三是开展化学防治,在大棚扣棚后,可使用烟熏剂进行熏蒸防控,既能有效防治灰霉病等病害,又能避免药液污染果实;发病初期,需及时选用低毒、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,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操作,确保草莓食用安全。
